對於LED行業而言,2018年最主要的市場方向都出現了“革命性”技術變化。例如採用紫色LED和全光譜熒光粉的“太陽光譜”LED照明產品;以及MINI-LED技術產品在顯示行業(背光源和小間距LED屏)市場的落地。其中,後者對於不斷成長,成爲LED行業最大“產能消耗者”的小間距LED屏產品行業影響將及其深遠。
MINI-LED的本質是什麼
談到MINI-LED技術,LED顯示屏業內總是有些人將其與COB及表貼技術進行比較。但是,從本質上看,MINI-LED與後兩者並無必然對應關係。
一方面,MINI-LED本質是指,led燈珠中的LED半導體晶體顆粒的“尺寸”變化,即採用了100微米級別的晶體顆粒,而在最終的應用產品端並無“本質不同”。所以,聯建光電等推出的第一批MINI-LED顯示屏,不僅有超小間距的產品,更有P1.5這種常規間距的產品,且採用表貼工藝製造,而不是COB技術。
另一方面,MINI-LED帶來的終端產品的“體驗改善”卻是標準的COB化的。比如,燈珠中LED晶體面積下降,自然增加了周圍的“防護層”的強度,進而,MINI-LED擁有COB產品類似的可靠性——即便採用表貼工藝,其終端產品可靠性也會增加。
尤其是在目前採用的“四合一”MINI-LED燈珠的產品中,工藝路線等於首先製作了四個像素點的COB板,然後將這些COB板在最終用表貼工藝做成“成品單元”。這個過程與傳統COB產品不同,與索尼主推的那種Micro-LED“曲高和寡”的最極致技術也不同,更與常規的表貼工藝有所差別。這種產品路線選擇可以認爲是“難度係數的折中”,同時也可以說是“表貼的成本優勢”、“COB的效果優勢”、“Micro-LED的極致追求”等進行了最佳的配比融合。
所以,如果給MINI-LED下一個狹隘的定義,它只是新一代更小體積的LED晶體顆粒。但是,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看,這個技術影響了從晶體材料到封裝封測、終端應用等整個完整產業鏈環節。從終端上看,MINI-LED完全可以視爲新一代小間距LED顯示產品的代表特徵。
MINI-LED帶給小間距LED顯示的諸多變化
MINI-LED 產品時代的開啓,意義是巨大的。這種巨大意義從供給端、技術端、竟爭端和需求端不同層面改變了即有市場的競爭格局。
第一, 從供給端看,MINI-LED在一定的上遊晶圓供給量下,能夠給下遊提供的像素燈珠數量卻顯著增加。因爲每一個像素燈珠消耗的上遊晶圓面積減少了。2016年和2017年小間距LED顯示的上遊市場都曾經因爲上遊供給緊張出現“提價”事件。尤其是2016年第三季度,一些廠商甚至出現了“斷貨”危機。採用更多的MINI-LED技術,有助於在小間距LED對燈珠消耗不斷增長的背景下,穩定上遊產業鏈供給。